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中華服飾文化中心
回首頁 > ������������
������������

尋回台灣原住民失傳的織物珍寶

發佈日期:2014-05-01
 12742

1975年,輔大織品服裝學系尚在創系初期,因目睹台灣原住民的織品被裁切、裝裱,一片片、一件件地賣給外國觀光客,憂心台灣傳統織品服飾文化正快速的消逝中。身處教育機構的我們,應責無旁貸、竭盡全力地為後代保存這些珍貴的文化資產,於是開始以微薄之力進行收藏,期望未來能藉由教學、研究與應用,讓老師和學生們逐漸珍視本地文化,進而援以為資源,為台灣樹立獨特的設計風格。

一路走來,隸屬於織品系的中華服飾文化中心已經收藏了近9000件的織品服飾及相關文物,涵蓋漢族、台灣原住民族、中國少數民族等。其中台灣原住民部分,僅累積了419件藏品,族群多偏於泰雅、排灣、魯凱等族,而且其中的三分之一是破舊殘片,以數量而言可能是微不足道,它們卻是我們最珍貴的寶貝。在研究、分析這些殘片時,讓我們能更清楚地看見背面的織繡結構,正確地還原工藝技法。除了收藏外,我們也致力於招收原住民學生、鼓勵老師與學生進行研究與創新,以盡力推廣台灣原住民服飾文化。

1999~2001年由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委辦的「原住民傳統染織工藝及設計學程師資培訓計畫」,為培育原住民織染繡工藝的種子教師,本系集合織、染、繡、設計、文化等相關領域師資傾力相授,也在過程中教學相長。在織造方面,除了學習傳統整經、織布技術外,也藉由老師的分析,將已經失傳泰雅族的織紋、技法一件件地再找回來,並且重製成新的服飾。過程中不僅培育學員的工藝技術,也為蔡玉珊老師台灣原住民織品的研究之路開啟新頁。

蔡玉珊老師,大學畢業後到法國接受織品專業教育,並在當地從事織品設計工作多年。1993年返台後任職於本系,教授織品設計、織紋分析、梭織技藝學等課程。因緣際會接觸了台灣原住民傳統的織布,在培訓計畫之後,仍不間斷地研究、分析,除了記錄各族的織紋結構外,並把原住民傳統以背帶式織機織造的織物利用現代的多臂織機重新織出,將結構技術轉譯成現代梭織的語彙,教導原住民學習這一精緻的工藝。繼本中心的藏品研究外,也接受委託進行台中縣立文化中心的藏品研究、分析與出版,曾參加日本神戶藝術工科大學為期三年的田野調查研究,今年6月於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展出「織路:尋回台灣原住民失傳的織物珍寶」,並出版《尋回台灣原住民失傳的織物珍寶》。不僅從私人、博物館收藏的實物,也利用出版品的圖像進行分析與試織,經過十多年的時間,已完成台灣原住民13族群的經典織物,總數達一百多件。

此次展覽,僅挑選部分蔡老師分析試織成果及衍生的創新作品,與本中心的藏品相互搭配。台灣原住民僅使用單純的織具,但各族群都發展出各具特色的織繡工藝,例如泰雅族南澳群的經重平多色織錦;太魯閣族的白底彩緯挑織六角形圖案;賽德克族的雙經挑織的菱形織布;阿美族攜物袋的十字繡圖案;達悟族白經藍緯織成的小菱格紋;卑南族以特緯技術織成的後敞褲;魯凱族的十字繡、緞面繡;布農族男上衣背部的彩緯挑花;鄒族的特殊鎖針織成的胸兜;以及排灣族喪巾的雙面織法等。希望觀眾在古與今、背帶式織機與多臂織機的對照間,體會各自的織繡智慧與工藝奧妙。

 

主辦單位: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中華服飾文化中心

展    期:101年10月26日~12月14日

開放時間:星期一~五 10:00 ~16:00;12月8日(六)校慶特別開放

地    點:新北市新莊區中正路510號

          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大樓TC603室

電    話:02-29052115轉11, 17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