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中華服飾文化中心
回首頁 > ������������
������������

緣起

中華服飾文化中心(CTCCC)的設立與發展,致力於透過服飾推動東西文化交流並促進中華文化與台灣社會的對話。這樣的願景,乃植基於天主教輔仁大學的特色與使命(天主教輔仁大學宗旨與目標五)。

在織品服裝學系創系六年之後(1976),開始透過典藏、保存與推廣台灣原住民的織品服飾,以堅定的腳步及獨特的方式,朝向實現此願景的目標邁進。當時台灣的政經局勢,是以工業化及現代化促進經濟發展為目標。大量紡織成衣的出口的具體意義,不僅滿足西方的消費者而已,這股趨勢,同時也促進了台灣本地服飾的西化。那個年代,一般人對保存台灣原住民或漢人的傳統服飾並不感興趣,但不幸的,卻是有商業眼光的人開始利用這些傳統服飾炒作並販賣給外國觀光客賺取利潤的時候。許多眼光獨到的企業老闆,甚至用台灣原住民的織品和服飾,當成餽贈國外合作廠商及友人的禮物。職是之故,使得台灣本土的服飾文化,面臨斷層與失傳的處境。

在傳統服飾嚴重「出口」以及本地服飾持續「西化」的雙重壓力下,天主教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開始以具體的行動,回應這個無法阻擋的洪流。因此,保存並重新發現傳統織品服飾的豐富文化遺產,就成為以教育為職志的織品服裝學系,一條獨特的取徑。

初創

起初,我們是以保存台灣原住民九族的織品服飾作為發展的核心(現在被官方認可的台灣原族民有十三個族,人口約四十萬,佔台灣總人口兩千三百萬的百分之二)。當時,織品服裝學系隸屬於理工學院,院長是聖言會的郝思漢神父,他慷慨地提供兩百美金,作為開始購藏文物的基金,他認為保存台灣傳統服飾與文化是眾人之事,同時,也是國家層級應該關心的事。織品服裝學系的任務,是要去激發大眾及政府對保存傳統服飾的重視,透過眾人的努力,進一步推動台灣走向專業化地保存歷史文物的道路。

從那時候起,織品服裝學系,持續不斷地向國內外的機構和友人募款,以尋求經費上的支持。隨著典藏品的增加,典藏範圍由台灣原住民逐漸擴大到台灣漢人(閩南、客家)、中國漢人傳統織品服飾以及中國西南少數民族服飾等。相關展覽活動、研究計畫、人才培育、設計競賽與出版也陸續展開。透過這些活動與計畫,間接地挹注了藏品在研究出版的質量,也藉此進一步爭取到較好的空間設施來典藏文物,也因此有機會讓典藏登錄的系統逐漸數位化,以嘉惠更多的師生。這樣一路走來,已經逐漸具有小型「織品服裝博物館」的規模,現今的藏品總數已經超過九千件,其中包含織品、服裝、飾品及相關器具等。整體能夠引發的教育研發能量,已不容小覷。

毫無疑問地,如果沒有多位友人慷慨地支持與捐助,是不可能有這樣的成果。其中,我們最應該感謝的是勤益股份有限公司的顧興中董事長、夫人顧陳秀慧女士及其家人,沒有他們的慷慨、鼓勵和長期的資助,許多重要的典藏、持續的研究與出版,將不可能實現。此外,中華民國紡織技術協會、棉品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洪清峰董事長適時地挹注經費,讓我們得以擴大收藏的範圍及品類,使得典藏的內容更具深度與規模,其功不可沒。

尤有甚者,為了籌募建館基金,我們受惠於一群藝術家朋友的幫助。透過當時任職國立故宮博物院展覽組周功鑫組長(現任教於輔仁大學,為博物館學研究所所長)的大力推動以及應用美術系老師、友人的協助,共有二十七位藝術家捐贈畫作、雕塑、陶瓷作品進行義賣,所得款項全數提供作為擴建大樓硬體的經費。對於在1997年參與義賣的藝術家們,我們致上最深的謝忱。這些藝術家,包含:王靜芝、向明光、李義弘、李蕭錕、李錫奇、汪慶功、周澄、林文昌、林純如、孫家勤、孫超、袁旃、袁德星、馬晉封、張光賓、許郭璜、陳詩麟、陶晴山、傅申、楊文霓、董孟梅、趙國宗、黎志文、戴醒凡、羅青、羅慧明、簡福鋛等。

設置

(一)創建與規模

最初,礙於空間與經費的限制,我們的藏品僅能屈身於系辦公室克難簡陋的設備之中。直到1989年,在德國教友的慷慨捐助下,得以獲得毗連系館旁將近42坪的展示與典藏空間,我們暱稱之為『紅門』。這些朋友是天主教聖神婢女修會古怡心修女(Sr. Fidelis Goebbels SSpS)的親戚,及天主教歐洲基金會(Stitching Porticus Foundation)以及菲茲˙赫曼( Fritz Hermanns)先生。在創建『紅門』的同時,我們十分幸運地有科隆大學民族學博物館(University of Cologne) 的田慕迪教授(Irmgard Timmermann)及其先生(Dr. Otto Timmermann)的規劃,讓典藏設備得以具備專業的水平。

經過多年的努力,到了1993年,當時輔仁大學的聖言會單位(SVD),有感於織品服裝系所在典藏傳統服飾數量的增加,保存服飾文化出版與研究的深化,推廣並展示傳統服飾對社會的效益等面向的持續努力與穩定成長,最重要的是,系所持續在募款上的努力,因此,特許在織品服裝研究所下,設置『中華服飾文化中心』(CTCCC),以因應日益繁重的保存、研究、展示與教學的工作。

在藝文界、紡織業界及校方的資助下,織品服裝系館空間得以有機會擴建。在原先中興紡織董事長鮑朝橒先生捐贈的大樓上,加蓋兩層樓。整棟大樓如果沒有鮑董事長、夫人周音喜女士及王宇清教授的協助,這個夢想將不能實現。然而,加蓋的歷程,如果沒有林柏年建築師的規劃以及紡織業界、藝文界人士和系友的資助,將不可能完備。1999年,「中華服飾文化中心」移至朝橒樓新增建的六樓。如今,本中心已具備完整的規模與設備,包含恆溫恆濕空調典藏室、登錄與攝影工作室、展覽室、圖書室、行政辦公室、小型藝廊以及會客室。

(二)組織與管理

『中華服飾文化中心』(CTCCC)是隸屬於織品服裝學系下所設的教學研究單位,由系主任負責。為提高研究、典藏、展覽、教育推廣以及經營管理等業務水準,並拓展學術與研發能量,設置「中華服飾文化中心管理委員會」,作為推動業務的管理機構。委員會的成員將包含系主任、中心創辦人、學系資深老師代表若干名、中心主任等代表共同組成。

在行政執掌上,本中心設有中心主任一人,由系上長期培養的專任老師兼任行政與研究工作,負責典藏、展示、研究相關事宜。同時設有一位專任的保存維護人員,負責藏品的建檔、保存、維護與安全相關工作。此外,經費預算等年度工作事項與行政事宜,由中心主任召集「中華服飾文化中心管理委員會」審議,遵照本中心的成立宗旨籌畫、決策,通過「織品服裝學系暨研究所系行政會議」後執行,修正時亦同。「中華服飾文化中心管理委員會」可視業務需要,邀請校內外相關顧問,以利業務之推展。

(三)典藏與相關資源

1. 典藏範圍與內容

根據本中心的典藏政策,逐年進行台灣本土服飾、中國漢人傳統服飾、中國少數民族服飾與東南亞織品服飾的蒐藏,同時接受在此典藏範圍內藏品的捐贈。目前藏品達有9479件,項目包括織品、服裝、飾品及其相關織染縫繡材料、用具等;地理範圍涵蓋台灣、中國大陸以及東亞、東南亞等鄰近國家;族群主要有漢族、台灣原住民族、中國大陸西南少數民族等;是重要的是教學、研究及設計資源。其中,旗袍的收藏,在博物館學研究所周功鑫所長的協助下,增加多位名人的旗袍收藏,逐漸成為核心藏品之一。此外,中心亦典藏了王宇清教授所監製的200套中國歷代服飾複製品,縱跨五千年的歷史,可作為重要的推廣教材。

2. 研究圖書室

除了實物典藏外,本中心同時收藏與典藏實物相關研究資料約6440冊。為鼓勵中國服裝史的研究,輔仁大學榮譽教授王宇清老師特別捐贈畢生藏書近八百餘冊。此小型圖書室是目前國內相關傳統服飾專業研究,相當齊全的資源。除此以外,歷次採集過程的資料:含一萬張幻燈片、兩千張相片、一百二十卷之視聽檔案,則是研究服飾文化不可或缺的一手資料。

3. 多媒體資料庫與數位博物館

目前已建置中華服飾文化中心網站(http://ctccc.tc.fju.edu.tw),累積自2001~5年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織品服飾數位博物館—以苗族為例、鍾毓西南、魅力台灣」、2009年經濟部科技研究發展專案學研聯合研究計畫「應用中華服飾文物典藏建構創意紡織品協同設計平台之研究」等計畫之藏品數位化成果,並陸續增加使其內容更加完善。藉由藏品圖文資料的提供,以期全體師生及一般民眾均能透過網路平台進行學習、教學、研究,並積極進行數位典藏的加值運用,使本中心真正成為重要的教學、研究及設計資源。

(四)使命

千禧年的到來,我們的世界,已逐漸被虛擬的真實所佔領。對優質文化領悟與反芻能力的低落,刻現了當代人文與社會教育的隱憂。如果一個對於以追求「美」為職志的學子,對衣物無法有切膚的體會,對服飾背後的獨特文化與心靈沒有詩心感懷,若此,優質文化將無法生成。

身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認為大學是教育與培養深刻思考與獨立人格的文化殿堂。沒有其他地方,像大學一樣,更能激盪年輕學子對文化的探索、對知識的渴求,以及透過專業化地保存、研究、展示、學習傳統服飾,領悟優質文化的精髓,與人類性靈至情至性的詩心感懷。

更進一步,透過實際的典藏、展示、教學與研究,除了激盪學生瞭解物質背後豐富的內涵精神外,我們期待,不論是設計抑或流行經營領域的學生,都能在畢業後,能對環境保護能產生自主意識並負起文化責任。透過對人類「第二皮膚」--衣物的深刻體會,進而能將優質的文化靈活轉換於設計運用之上,深植流行產業與設計領域的文化素養,以扭轉流行沒有文化的成見。

此外,在全球化的潮流之下,我們看見各地競相追逐「時尚」與「名牌」的效應,已然使地方逐漸喪失對本土文化與價值的認同。面對這樣的處境,我們認為保存傳統織品服飾文化,不僅是全球化效應亟需要的平衡,也是深植地方優質文化,重塑文化價值的核心意義。如何在日益全球化且價值偏頗的時代,維護本土文化與價值,以增進地球村的多元與兼容並蓄的包容性,是刻不容緩的議題,也是如何為二十一世紀的人類文明貢獻的一大課題。

(五)目標

遵照天主教輔仁大學的教學目標與使命願景,以及中華服飾文化中心的典藏與管理政策,致力於保存、維護與創新傳統文化的目標。具體項目包含:

1.  繼續蒐藏與保存台灣原住民、台灣漢人(閩南與客家)、中國漢人、中國少數民族與亞洲地區的傳統織品、服裝、飾品與相關物件。

2.   持續推廣傳統織品服飾作為一項文化資產的相關知識與鑑賞。

3.   強化加值應用第一手的典藏品在設計與研發的能力,積極與業界進行合作,以嘉惠更多以織品服飾設計創新為職志的工作室和設計師。

4.   不斷地豐富專業圖書室在台灣原住民、台灣漢人、中國少數民族與亞洲地區在傳統織品、服飾、飾品與相關領域的書籍與研究資源。

l   持續完成典藏品數位化,並持續發展多媒體影像資料、電子圖庫的建置與推廣。以整合圖片、相片、繪圖、錄音帶、錄影帶與多媒體資源。

5.  進一步將小型織品服裝博物館的專業保存維護工作,作為織品保存與管理相關課程實習教材。並將經驗與成果,推廣給對織品保存維護有興趣的研究生與個人。

6.   加強並維持本地及國際間,相同性質與目標的館際之間的互惠合作關係。

7.   喚醒民眾對文化遺產的責任,透過對企業家及本地居民的募款,尋求穩定的資金援助,以維持藏品的長期維護及中心的永續發展。

(六)功能

  1. 天主教輔仁大學中華服飾文化中心,旨在執行典藏、研究、展示、教育推廣等使命與任務。其中包含」:

1.   提供直接利用第一手珍貴的物質文化物件的機會。

2.   做為學生的一個實習場所,特別是對於織品保存、典藏與展示設計有興趣的研究所學生。

3.   提供第一手的影像,作為輔助織品、服裝和民族服裝課程的生動教材。

4.  作為一個提供設計靈感資源給織品服裝設計相關學生與專業設計師的設備與場所。

5.   激發學生對於織品服飾等相關資產在文化意涵方面的研究興趣。

6.   出版台灣與中國傳統織品服飾方面的研究成果。

7.  以定期的展示,加深一般大眾對傳統服飾的欣賞與認識。

8.   舉辦講座、研習營、工作訓練、設計比賽與學術研討會。

9.   爭取與中心發展相關的研究計畫。

成果

(一)蒐藏

在蒐藏、保存、研究與推廣本土相關服飾文化方面的努力,從最初開始蒐藏與接受捐贈到現今,以下的列舉,僅是少部分的清單。

在這過程當中,我們得力於許多友人的協助蒐藏的工作,包含:張木養、婁經緯、洪光明、陳景林、陳正雄、陳百忠、江涵真、方紹能、蔣淑娟等,此外,尚有許多系所的友人在各方面的合作,協助我們實現豐富傳統織品服飾典藏資源,以達成教育和文化的價值與目標。

有關藏品捐贈,名單持續在增加之中。少數捐贈者的名字會在以下列舉蒐藏的項目被提出。我們想藉此機會感謝這眾多的朋友們、老師、教職員和畢業系友,慷慨地捐贈出家人珍貴的服飾,來增加館藏的豐富性。名單列舉如下(依姓名筆畫排序):

Irmgard Timmermann、三崎陽子、中華民國婦女聯合會、尤政平、尤瑪.達陸、王水泉、王水衷、王宇清、王怡美、王藍毛治、伍文芬、江涵真與方紹能、何友嫻、何兆華、何祖蕙、吳和珍、吳秉雅(鄒淑瑛)、吳振吉、宋祖恩與宋祖思、李春芳、李淑真、李聰明、沈干、阮仲端、阮廷瑜、周 緩、林秀春、林佳穎、林柏年、姜培新、姜寶瑜、柯基生、洪光明、胡澤民、秦孝儀、張木養、張聿超、張昭儀、張新房與駱傳康、張閭芝、陳明英、陳春梅、陳素貞、陳貴糖、喬昭華、馮綺文、楊開敏、董亞英、鄒奉元、趙煌、劉婉柔、潘嘉瑩、蔣淑娟、蔡啟祥、鄭天正與鄭天瑤、鄭惠中、鄭欽仁夫婦、鄭德馨、鄭靜宜、莊秀英、薛秀珍、謝宗興、藍采如、藍陳月娥、闕碧芬、魏德文、羅久芳與羅久華、羅麥瑞、羅斌(Robin Ruizendaal) 、蘇旭珺等

1976  開始蒐藏台灣原住民及漢人傳統織品服飾。

1991  勤益公司董事長顧興中伉儷開始長期贊助計畫,支援本中心進行中國西南少數民族傳統織品服飾之蒐藏,委託唐山樂府陳百忠先生等進行「中國少數民族傳統服飾蒐集研究計畫」,首先採集中國西南地區各類型苗族服飾。

1992  委託唐山樂府陳百忠先生執行「中國瑤族服裝採集研究計畫」。

1994 中華民國紡織技術協會、棉品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洪清峰董事長贊助經費,委託民族攝影工作室方紹能先生、江碧貞女士執行「雲南少數民族服飾採集計畫」。

1995  與大陸西南民族學院合作「彝族服飾文化採集暨研究計畫」,中心主任何兆華老師於1996年親赴成都驗收成果。

1995  鄭欽仁夫婦捐贈捐贈新竹鄭林嫦娥女士旗袍、衫、裙等共5件。

1995  林柏年建築師捐贈三寸金蓮及童鞋等共10件。

1996  購藏由王宇清教授監製「中國歷代服飾」複製品,含括九個朝代,共240套複製品。

1996  委託方紹能先生、江碧貞女士分三階段協助「黔東南苗族服飾採集計畫」計畫案之執行。

1997  購藏苗族服飾之蠟染服飾。

1998  購藏中國西南地區漢族與少數民族銀飾。

1998  輔大日文系三崎陽子修女捐贈日本和服及腰帶等共7件。

1998  王水衷先生捐贈中國織品、旗袍等共7件。

1999  宋祖恩女士與宋祖思女士捐贈霍紹琦女士旗袍及布料等共195件。

1999  阮仲端先生捐贈章湘華女士服裝等相關物品共297件。

2000~2006 周緩老師分批捐贈織品、服飾及縫紉用具等共42件。

2001  中華民國婦女聯合會轉贈蔣宋美齡女士(天主教輔仁大學榮譽董事長)旗袍2件。

2001  Irmgard Timmermann教授前後捐贈祕魯織品局部及指甲套等共33件。

2002 羅久芳女士與羅久華女士捐贈羅家倫夫人(張維楨)旗袍等服飾62件。

2003 購藏漢人服飾145件。

2003 鄭天正先生與鄭天瑤女士捐贈鄭邵令真女士旗袍及布料等相關物品共1036件。

2004 張閭芝女士捐贈張學良先生與夫人趙一荻女士傳統服飾7件。

2004~2006  羅久華教授捐贈傳統服飾及織品等共6件。

2005  購藏中國西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29件。

2006 江涵真女士、方紹能先生捐贈中國西南地區織染材料及竹篾盒等共41件。

2006 吳和珍女士捐贈中國西南少數民族服飾15件。

2006 喬昭華老師捐贈祺袍及皮大衣共8件。

2007  何兆華老師進行「施洞及周邊地區苗族織品服飾採集計畫」,採集苗族織品服飾及剪紙等400件。

2008  胡季明女士捐贈父胡崢嶸西裝套裝、母姜蘊華(1913~2000)女士旗袍等135件。

2008  王宇清先生捐贈臺灣原住民織繡片等11件。

2008  謝宗興先生捐贈香蕉纖維布料1件。

2008  何兆華女士捐贈施洞田野考察受贈織繡相關文物等10件。

2008  匿名捐贈繡花鞋4件。

2008  羅麥瑞修女捐贈南京雲錦-真金團龍卷軸1件。

2008  謝惠茹女士捐贈纖維藝術作品4件。

2008  汪珏女士捐贈父汪寶瑄(1900~1991)西裝套裝、母汪袁曼羅(1904~1999)旗袍等50件。

2008  葛茵女士捐贈祖母自織織帶1件。

2008  羅久華女士捐贈服飾7件。

2008  張從惠女士捐贈謝陳愛玉女士的纏花髮飾5件。

2008  莊秀英、賴明燕女士捐贈桌圍、方巾2件。

2008  王麥新妹女士捐贈近代服裝5件。

2008  連輝信先生捐贈新娘衣裙、床頭裝飾流蘇等3件。

2008  王建畯先生捐贈母親黑色毛料大襟短衫1件。

2010  胡季明女士捐贈衣用布料2件。

2010  匿名捐贈毛皮、祺袍等29件。

2010  林耀堂先生捐贈林富美(1940~ )女士祺袍套裝3件。

2010 連輝信先生捐贈龍袍、桌圍等3件。

2010 劉文孝先生捐贈祖父母的毛皮毯、毛皮裡長袍及祺袍、毛皮材料等7件。

2010 陳貴糖女士捐贈繡品、和服腰帶、SARI布料等3件。

2010 林慧敏女士捐贈苗族服裝一套5件。

2010 施萬傳捐贈父施忠權(1902~1979)、母施朱查某(1902~1977)近代織品服飾一批,共41件。

2010 趙丹綺女士捐贈貴州施洞搥布木槌、日本織品紀念品等2件。

2010 劉靜嚴(1923~ )女士捐贈祺袍1件。

2010 周音喜女士捐贈鈕扣、少數民族織品等13件。

2010  陳怡安先生捐贈 漢族及苗族施洞地區繡品等11件。

2010  羅久華女士捐贈龍袍1件。

2010  傅淑妙(1946~ )女士捐贈祺袍1件。                                                                               1

2010  吳陳時琴(1937~ )女士捐贈祺袍1件。

2010  高樹榮先生捐贈甘肅出土元代衣袍2件。

2010  吳懿雯(1946~ )女士捐贈禮服、祺袍2件;周音喜(1939~ )女士旗袍3件。

2010  匿名捐贈漢族服裝、西南少數民族織品服飾等34件。

2010  購藏漢族刺繡品13件。

2011  採集中國西南少數民族織品服飾等99件。

2011  購藏張從惠女士西洋、苗族多喜服飾娃娃2尊。

2011  購藏瑤族服飾49件。

2011  坂本勇先生捐贈印尼蘇拉維西島樹皮布服裝、布疋等6件。

2011 周音喜女士捐贈祺袍、長袍及夾綿褲料等3件。

2011 王秋華女士捐贈父王世杰(1891~1981)先生、母蕭德華(1899~1983)女士長袍、祺袍、大衣、被面等37件。

2011  汪玨女士捐贈母汪袁曼羅(1904~1999)女士祺袍套裝等8件。

2011  東北師範大學服裝藝術系捐贈滿族倪友芝女士民俗剪紙2件。

2011  陳素貞女士捐贈 三寸金蓮鞋1雙。

2012  購藏旗袍、衫、襖、背心等50件。

2012  伍素慧女士拼布被1件。

2012  簡陳春子(1941~ )女士旗袍2件。

2012  蔡淑梨女士捐贈夏姿服飾4件。

2012  許聞廉先生捐贈母許黃玉秀(1931~2012)女士旗袍5件。

2012  周緩(1923~ )女士捐贈旗袍套裝12件。

2012  羅久華女士捐贈母張維楨(1898~1997)女士旗袍及大襟衫、背心等3件。

2012  鄭蘭君(1928~ )女士捐贈旗袍、改良式旗袍等4件。

2012  美國華盛頓州Carolyn C. Schactler女士捐贈日本振袖和服1件。

2014  吳振吉先生捐贈舊照片、負片底片、營業人購買證、西南少數民族服飾等9件。

2014  蘇旭珺女士捐贈廣告月份牌8件。

2014  張從惠女士捐贈織帶、辮帶、繡線、銀箔紙、點翠銅底座等10件。

2014  許李熒熒(1918~2012)女士遺贈旗袍、上衣、短襖、大衣、服裝材料、布料、皮箱等及夫許祖烈(1895~1975) 長袍等56件。

2014 黎明柔女士捐贈祖母哈君奇(1917~2010)女士旗袍套裝、旗袍、短外套、大衣、皮包、毛皮、服裝材料、布料;祖父黎玉璽(1912~2003)先生長袍、皮箱;母郭譽琪(1944~)女士旗袍等260件。

2014 施萬傳先生捐贈母施朱查某(1902~1977)女士舊照片1式7件。

2014 袁宣萍女士捐贈刺繡、旗袍等2件。

2014  張文璞女士捐贈母張周繼芝(1916~2002)長大衣1件。

2014 胡季明女士捐贈衣用布料等26件。

2014  范姜吉雄修士捐贈原住民珠繡背心、織片2件。

2014  陳貴糖女士捐贈竹篾畫1式4件。

2014  周音喜(1939~ )女士捐贈旗袍3件。

2014  羅久華女士捐贈清代滿族氅衣、母張維楨(1898~1997)女士狐狸圍領2件。

2014  鄭雪霏(1938~ )女士捐贈自己、妹鄭雪茵(1941~ )女士、母倫蘊珊(1904~1988) 女士旗袍、短外套等9件。

2014  鄭蘭君(1928~ )女士捐贈旗袍2件。

2014 趙德恕神父捐贈竹編籃3件。

2014 魏雲(1926~ )女士捐贈旗袍4件。

2014 匿名捐贈長袍、對襟掛、和服、繡袋、童帽等5件。

2014 匿名捐贈廣東、香港地區禮服(盤金繡黑上衣、紅裙) 2件。

2014 田玲玲(1937~ )女士捐贈旗袍套裝、旗袍3件。

2014 匿名捐贈旗袍、套裝等75件。

2014 匿名捐贈旗袍、套裝等6件。

2014 蔡淑梨女士捐贈夏姿服飾8件。

2014 蔡瑜惠女士捐贈藏族澤姆女士羊皮襖、圍裙等3件。

2014 劉家駿、驊、駒、騏、驥、馴先生、女士捐贈父劉興泉(1914~2012)醫生鈕扣、布料商標吊牌等136件。

2014 顧肇基先生捐贈母顧陳秀慧女士旗袍、旗袍套裝等7件。

2014 李春芳女士捐贈清代官帽、帽盒等3件。

(二)保存

1989 第一典藏展覽室完工,約42坪展示、典藏空間。

1996 邀請John E.Vollmer教授來台研討「織品服飾博物館」規劃與設計。

1997 羅麥瑞教授及何兆華主任赴美參訪織品服飾相關博物館、進修博物館設計與管理相關專題。參訪博物館如The Textile Museum,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 The Museum at F.I.T, National Museum of American History in Smithsonian Institution等。

1997~1998 承辦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由喬昭華老師主持進行「國內文物保存現況調查及國內外相關資料收集」計畫。

1998 歐洲基金會(Stichting Porticus Foundation)提供25,000美元做本中心織品保存訓練經費之用。

1999 遷至織品大樓六樓,含恆溫恆濕空調典藏室、登錄與攝影工作室、展示室、圖書室、行政辦公室、小型藝廊以及會客室。

1999 歐洲基金會補助,高輔霖助教赴加拿大參加Canadian Conservation Institute舉辦之”Adhesives for Textile and Leather Conservation:Research and Application”Professional Devlopment Workshop,並於維吉尼亞美術館實習及參觀織品相關博物館。

2001 由歐洲基金會經費補助,邀請德州理工大學博物館民族學與織品學研究員暨博物館學宛湄(Mei Campbell)教授來台舉辦「織品保存研習會」內容包括藏品管理、典藏計畫、藏品維護等。

2002 使用歐洲基金會補助經費,相關老師及工作人員組成「中國西南織品服飾保存與研究」研習團,由江宜蓁、方紹能陪同前往雲南大理、麗江及貴州黔東南地區進行白族、納西族及苗族織品服飾的研究、採集及影像紀錄等,其後何兆華老師繼續在貴州施洞地區進行田野考察工作。

2002 於織品大樓六樓內完成典藏櫃架之建置,並將大部分藏品遷入恆溫恆濕典藏室。

2002~2005 執行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委託「文物保存維護專有名詞圖典研究計畫-織品服飾、紙質」計畫(共三期),並於2005年3月舉行「織品服飾與紙質保存專有名詞圖典研習營」。

2004 喬昭華老師等執行國立台灣博物館委託之「台灣原住民織品類文物藏品檢視與狀況紀錄研究計畫」。

(三)展覽

1988/07 參與國立歷史博物館「亞洲服飾展」展出。

1991/03 參加漢城(今首爾)舉辦之「從過去到現代中國/韓國印刺繡織品」文化交流展。

1993/02 於台北市立美術館舉辦「傳薪、穿新、創新」傳統苗族創新展。

1994/11 於織品服裝大樓TC108展覽室舉辦「中國西南少數民族織品服飾展」。

1995/05 配合新莊市公所社區文化交流活動,於新莊黃愚活動中心舉辦「中國苗族織品服飾展」。

1996/04 中華民國八十五年全國文藝季台北縣系列活動-過盡千帆話新莊,承辦之「新莊百年羅衣展」於新莊文化藝術中心展出。

1997/10 接受台南市立文化中心委託1997台南國際服飾嘉年華會之「中國傳統服飾靜態展」、「中國歷代服飾動態展」。於10月20日假台南市公道正義公園露天舞台展演中國傳統歷代服飾及中國現代風系列。

1998/10 胡澤民主任承辦國立藝術教育館委託「色彩與人生」之「中國傳統色彩之美」展覽計畫,於中正藝廊展出中心典藏的中國歷代服飾複製品及織繡品等。

1999/10~11 與國立歷史博物館合辦「邊域明珠--黔東南苗族服飾特展」,展出黔東南地區苗族織品服飾,並於11月27~28日下午3點於廣場展演「苗族服裝創新設計發表會」。

2003/02~03 與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漢聲雜誌社、中國女工坊於國立台灣工藝研究所台北工藝設計中心合辦「貴州蠟染展」。

2003/08 由國科會數位典藏國家型計畫團隊協辦「2003台北縣三峽藍染節」,主要承辦活動有『妙韻藍染-流行生活原創展』靜態展、『妙韻藍染-流行魅力創意生活』動態展等。

2004/04~05 與國立歷史博物館、漢聲雜誌社、中國女工坊共同主辦「女工展-巧手化育針線情」特展,於國立歷史博物館一樓101、102展廳展覽。

2005/05 配合國際博物館日系列活動之「文物健保:全民文化資產養生保健活動」,喬昭華老師及高輔霖、鄭德馨等於台北市立美術館進行織品文物義診,並於文物保健手冊中撰寫「歷史性織品的保養」。

2007/12/12~2008/03/11 配合中華服飾文化中心開幕,舉辦「鑑古織今-中華服飾文化中心特藏展」,於織品服裝大樓展出中心收藏之傳統服飾與系所師生所設計之創新服飾。

2010/3/22~6/30配合IFFTI年會活動,結合碧波關懷地球人文協會、鄭惠中和台灣土狗志工群等共同策劃「織杼聲起:臺灣原住民服飾傳承與創新」展覽及出版,以鍛、斷、緒、續述說本系在台灣原住民服飾文化上的努力與成果。

2010/12/3~2011/3/19於本系TC603展覽室舉辦「無花無銀不成姑娘:黔東南施洞地區苗族銀飾」、「多喜娃娃苗族服飾」展覽,展出施洞地區各年齡層婦女的銀衣盛裝、銀飾藏品,及張從惠老師和其娃娃團隊所設計製作的苗族服飾娃娃。

2012/3/8~11/25與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合辦「三八女能手:施洞苗族服飾的兩個異想世界」展覽,展出苗族施洞女能手作品與台灣設計手-蘇旭珺老師的創新作品;2013/11/1~2014/1/10並於輔大TC603展出。

2012/10/26~12/14於本系TC603展覽室舉辦「尋回台灣原住民失傳的織物珍寶」展覽,展出本中心的台灣原住民藏品與蔡玉珊老師的研究、分析、試織的成果及衍生的創新作品。

2013/5/12~12/10本系、博物館學研究所與國立台灣博物館合辦「旗麗時代:伊人、衣事、新風尚」,展出傳統旗袍有中心藏品、台博館藏品及借展,創新作品有來自徵件及服裝業者協辦,除展覽外,並出版《旗麗時代:伊人、衣事、新風尚》展覽圖錄、《旗麗時代:她們的故事》,舉辦學術研討會、服裝秀、專題演講等活動。

2013/11/1~2014/1/10於本系TC603舉辦「珍贈·新藏」展覽,展出2011年以後新入藏藏品,全部來自捐贈,有34位捐贈者;新藏品共680件,有拼布被、近代服裝、清代晚期氅衣、大襟衫、日治時期和服、繡品、布料、被面、中國西南少數民族服飾、服裝副料等。

2014/8/8~2015/3/1與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麗嬰房股份有限公司、台灣碧波關懷地球人文協會等合辦「繁衍、祈福與保護:背兒帶文化特展」。

(四)設計專案與研究計畫

1993~1994 進行中華民國紡織業外銷拓展會轉委託之「中國傳統圖案於流行布料設計研發之應用研究」計畫案。

1994~1995 進行中華民國紡織業外銷拓展會轉委託之「台灣設計與文化影像資料庫」計畫案。

1996~1997 羅麥瑞教授及系所7位老師與沈愷建築師事務所、三元錦紡織公司、本盟光電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進行台北市「圓山大飯店客房織品設計案」,並於2000榮獲教育部「八十八年度大專校院教師與產業界合作研發績效卓著獎勵」。

1997 織品服裝系所承辦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委託之「台灣適地性舒雅裝設計競賽」,並舉辦「台灣適地性舒雅裝學術研討會」,會中系所老師發表多篇論文。

2000~2002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委託承辦『原住民傳統染織工藝及設計學程規劃—師資培育計畫』。

2001~2005喬昭華老師主持執行「國科會數位博物館專案計畫-織品服飾數位博物館」四年計畫,2001~2002進行「織品服飾數位博物館-苗族織品服飾」計畫、2002~2003「織品服飾數位博物館-鍾毓西南」計畫、2003~2004「織品服飾數位博物館加值計畫」、2004~2005「織品服飾數位博物館-魅力台灣」,包括主題內容與之開發規劃與設計研究;使用跨平台與無線網路技術於數位博物館應用之開發;典藏資料數位化及網站之系統設計;數位內容創意加值設計應用研究;數位內容加值生產;數位內容商務模式建置等。網址http://www.tcdm.fju.edu.tw。

2001~2002 參與『總統府會客室室內整修案』之室內織品設計,完成「台灣綠廳」內「百福地」地毯與傢飾布等之設計。

2002 與宏遠興業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進行『臺灣原住民民族風味家飾布新產品設計研發計畫』。

2003 執行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委託之「原住民技藝競賽『織品服裝設計獎暨觀摩』。

2004 與國科會數位典藏國家型計畫團隊協辦「2004台北縣三峽藍染節」,系所師生參與設計『藍染美學-印金』藍染服裝動態展之服裝。

2005 承2002年『總統府會客室室內整修案』之計畫,參與『總統府會客室(台灣晴廳)裝潢案』室內織品設計,如地毯、窗簾布、沙發布等。

2007~2013 鄭靜宜老師、羅麥瑞中心主任等執行「傳統服裝技藝保存計畫」,以馮綺文修女教學及實務經驗為主軸,錄影紀錄、保存,並出版圖書一套四冊,第一冊基本技藝、中式扣藝;第二冊旗袍製作;第三冊夾裡旗袍、緄邊製作;及第四冊唐裝製作等服裝的製作教材。

2007 蔡淑梨主任等執行國科會『臺灣原住民織品服飾文化數位典藏創意加值計畫-織出泰雅的彩虹-以泰雅族為例』,以館藏泰雅族藏品為基礎,在網站上建置藏品影像、元資料及呈現針織(毛衣)、梭織、印染等方面泰雅族主題的系列織品設計圖稿、布樣及服裝等。

2007 尤政平老師等執行96年度輔仁大學教學卓越計畫[院系自評與持續改善]:傳統與創新設計-建立「織品服飾數位博物館」傳統織品服飾圖案向量圖紋數位資料庫及整合應用於相關設計課程,本年度以花鳥、幾何圖紋為主。

2007執行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委託之『中國西南少數民族服飾考察研究計畫』,參與人員如下:計畫主持人-羅麥瑞;協同計畫主持人-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系所魏捷茲教授;研究人員-何兆華、方紹能、江涵真等,至貴州省十二個田野點進行織品服飾考察及影音像紀錄。

2008 何兆華老師、趙丹綺老師等執行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之『中國西南少數民族服飾文化與工藝考察研究計畫』,至貴州省台江縣施洞鎮田野點進行刺繡、銀飾工藝考察及影音像紀錄。

2009 經濟部科技研究發展專案學研聯合研究計畫「應用中華服飾文物典藏建構創意紡織品協同設計平台之研究」,蔡淑梨教授擔任計畫主持人,古德興、何兆華、鄭靜宜、蘇旭珺、闕碧芬、尤政平等多位老師和助理,及財團法人中華民國紡織業拓展會、禾意數位創意有限公司的合作,建置UCREATE協同設計平台,完成3000件藏品後設資料及影像數位化及向量圖檔。2010年6月14日舉辦「數位典藏博物館與協同設計平台」研討會暨發表會,並將計畫部分成果出版《無花無銀不成姑娘:黔東南施洞地區苗族銀飾》一書。

2009 何兆華老師執行98-99年度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織品服飾數位博物館典藏內容設置與E化教學教材設計」,進行館藏台灣原住民藏品419件及施洞地區苗族銀飾50件影像及元資料(metadata)數位化,製作8支台灣原住民織物教學動畫,配合展覽製作多媒體DVD,與織品服裝學系所學生於「中國服裝史專題」課程中共同建立研究學群。

2012 邀請浙江工業大學藝術學院袁宣萍教授進行「中華服飾文化中心館藏祺袍布料研究」,除撰寫館藏祺袍布料研究報告外,並於2013年「旗麗時代:伊人、衣事、新風尚」展覽圖錄發表<綺韻風華-中國近代絲綢產品的變遷>專文及2013臺灣產業加值創新研討會發表<近代織物發展史與旗袍的鑒別>專題演講。

(五)研討會

1997 織品服裝系所承辦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委託之「台灣適地性舒雅裝學術研討會」,於中正藝廊演講廳舉行,會中系所老師發表多篇論文。

1999 主辦「跨世紀織品服裝教育與發展學術研討會」。

1999 配合『邊域明珠--黔東南苗族服飾特展』,舉辦「中國少數民族與台灣原住民服飾文化研討會」,並邀請中日專家進行專題演講。

2005 承辦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委託之「織品服飾與紙質保存專有名詞圖典研習營」,除邀請織品、紙質及預防性保存專家發表專題演講,並有織品及紙質文物實際狀況檢視演練,和與會140位博物館界人士分享文物保存維護專有名詞圖典研究計畫之成果。

2013 協助「2013臺灣產業加值創新研討會」之<旗袍與時尚中國>專題徵稿。

(六)出版

Maryta Laumann, S.SP.S., The Secret of Excellence in Ancient Chinese Silks, Southern Material Center, Inc., 1984.

羅麥瑞、李春芳、何兆華。1987。《中國紋飾(1、2)》。台北:南天書局。

羅麥瑞、李春芳、何兆華。1991。《中國紋飾(3、4)》。台北:南天書局。

羅麥瑞、何兆華。1993。《苗族紋飾》。台北新莊:輔仁大學出版社。

羅麥瑞、陳永源。1999。《邊域明珠--黔東南苗族服飾特展。台北:史博館。

輔仁大學民生學院織品服裝研究所編。2000。《跨世紀織品服裝教育與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新莊:輔大織研所。

輔仁大學民生學院織品服裝研究所編。2000。《中國少數民族與台灣原住民服飾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新莊:輔大織研所。

王宇清。1999。《國服史學鉤沉(上、下)》。台北新莊:輔仁大學出版社。

喬昭華、岩素芬、何兆華、余敦平、蔡明哲、黃廷嫥、高輔霖。1999。「國內文物保存現況調查及國內外相關資料收集」計畫。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計畫結案報告。

江碧貞、方紹能。2000。《苗族服飾圖誌--黔東南》。台北新莊:輔大織研所。

羅麥瑞、黃海倫、尤瑪達陸、何兆華、陳貴糖、陳淑敏、周守信。2003。《第一屆原住民技藝競賽--「織品服裝設計獎」作品專輯》。台北市:原民會。

王宇清。2005。《萬古中華服裝史》。台北新莊:輔仁大學出版社。

何兆華文字編輯。2007。《鑑古織今》。台北新莊:輔大中華服飾文化中心。

羅麥瑞等專文撰稿。2010。《織杼聲起: 臺灣原住民服飾傳承與創新圖錄》。台北新莊:輔大中華服飾文化中心。

何兆華、趙丹綺專文撰稿。2010。《無花無銀不成姑娘:黔東南施洞地區苗族銀飾》。台北新莊:輔大中華服飾文化中心。

羅麥瑞主編。2010。《多喜娃娃苗族服飾圖錄》。台北新莊:輔大中華服飾文化中心。

蘇旭珺。2012。《異想世界:苗族服飾的創新設計應用》。新北市新莊區:輔大中華服飾文化中心。

羅麥瑞主編。2013。《旗麗時代:伊人、衣事、新風尚》。新北市新莊區: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國立臺灣博物館。

馮綺文。2013。《基礎技法、中式扣藝》,中式傳統服裝技藝叢書第一冊。新北市新莊區:輔大中華服飾文化中心。

馮綺文。2013。《旗袍製作》,中式傳統服裝技藝叢書第二冊。新北市新莊區:輔大中華服飾文化中心。

馮綺文。2013。《緄邊製作、夾裡旗袍》,中式傳統服裝技藝叢書第三冊。新北市新莊區:輔大中華服飾文化中心。

馮綺文。2013。《唐裝製作》,中式傳統服裝技藝叢書第四冊。新北市新莊區:輔大中華服飾文化中心。

汪玨等撰文、羅麥瑞主編。2013。《旗麗時代:她們的故事》。新北市新莊區:輔大中華服飾文化中心。

未來發展

中華服飾文化中心(CTCCC)的未來與願景的實現,需仰賴由校外而來穩固的經費。因此,根據以往的經驗,如何爭取長期的經費支援,以做為長期蒐藏、保存、展示、研究、教育的發展基石,是重要的課題。在長期發展規劃上:

(一)、蒐藏方面:期望可以依據設計與研究的角度,完整、提高並擴充目前的典藏品類與範圍。

(二)、保存方面:加強並提高我們在織品保存方面的專業能力與進階的研究,以便將來能成為同性質收藏家與保存機構的顧問。

(三)、研究和教育方面:身處教育的機構,我們十分願意投注心力在教學研究方面,鼓勵由傳統紮根,創新設計,以平衡全球化後過度西化的趨勢。

(四)、展示方面:接受在國內外展覽活動的邀請,以擴大對國際相關社群在教育推廣的服務。

以上所列舉在四個面向的發展,皆仰賴經費的許可才能辦到。為達此目標,籌畫相關活動,以增加中心的經費,是刻不容緩的工作,其中包含:l   爭取政府機構的研究計畫。

1.  參與有經費補助的展覽和相關活動。

2.  持續向業界或友人募款。

3.  銷售中心研究成果的出版品以及週邊創新產品。

4.  建立「中華服飾文化中心」之友,以定期募集經費。

中心簡史

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中華服飾文化中心

Chinese Textiles and Clothing Culture Center,

Department of Textiles and Clothing, Fu Jen Catholic University

 

織品服裝學系自1976年起運用少數、非經常性的經費開始從事傳統織品服飾的蒐藏與保存工作,1993年正式成立「中華服飾文化中心」,旨在執行典藏、教學、研究、展示、教育推廣等使命與任務。整體目標為從事中華織品服飾文化紮根之工作,透過教學、研究、展示與出版,並推廣相關知識,加強對中華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認識與復興,以及運用此豐富與獨特之文化資產創新設計以達到國際化的目的。

目前中心藏品達10,729件,項目包括織品、服裝、飾品及其相關材料、用具等;地理範圍涵蓋台灣、中國大陸以及東亞、東南亞等鄰近國家;族群主要有漢族、台灣原住民族、中國大陸西南少數民族等;是重要的是教學、研究及設計資源。